特色公園、共融式遊具,幫助孩子發展!

d41bc01baadefaf5ad73b47f9a7a6194-121239.jpg

劉潔萱攝

在特公盟等家長帶頭爭取下,大家開始重視公園遊具重要性,遊具對兒童確實不只是好玩而已,對肢體、感官、情緒發展,都有不同益處。

 盪鞦韆 

劉潔萱攝

圓盤(鳥巢)型、座椅(尿布)型、雙人(親子/多人)、皮帶式、輪胎式等,有直線、圓型擺盪等不同方向。

1. 擺盪的高度、幅度和速度等,可以提供各種前庭覺刺激。快速和幅度高的擺盪,可提升大腦警醒程度,也讓孩子感到有趣和刺激。

2. 慢速且幅度低的擺盪,可以穩定情緒,就像搖床一樣放鬆。

3. 需要自己啟動的鞦韆,透過雙腳用力調整、改變身體重心而帶動鞦韆,可以促進孩子的動作計畫和肢體協調能力。

4. 需要他人協助或合作擺動的鞦韆,有助於社會互動以及共享樂趣。

搖擺過程中,除了動作計畫,還需要視覺的整合,判斷搖多高才會到有趣的風景或不同視野,如何控制擺盪幅度才不會撞到別人,藉此建立距離感和立體空間概念。鞦韆不只可以坐著盪,還能讓孩子發揮不同的身體運用和想像,例如站著、躺著等,調整自己的姿勢來感受遊戲。

溜滑梯

劉潔萱攝

直線型、螺旋型、彎曲型、波浪型、緩坡型、陡坡型、開放型、隧道/管狀型、滾輪式、單線軌道、多人平面等。

1. 不同的直線加速、旋轉、不同高度墜落的前庭覺刺激,能提升兒童警醒度、刺激興奮感。

2. 開放型的溜滑梯有視覺刺激,可以看到周遭因為高度改變的不同風景,建立空間知覺。

3. 隧道型和大平面的溜滑梯對於挑戰需求較謹慎的兒童,可以增加安全感而開始主動嘗試。

4. 滾輪式的溜滑梯可以讓兒童自己控制身體移動,來加快速度。

溜滑過程的預備動作、加速、煞車、起身等,是連續多元的思考處理過程,包括整合四肢協調、判斷個體距離及保護自身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不管是坐著溜、趴著溜、側身溜、倒退溜,都會讓孩子們思考如何才是最佳的身體控制,來完成這個有速度感的遊戲。

旋轉盤/椅

劉潔萱攝

旋轉盤、旋轉椅、旋轉杯、旋轉圈、旋轉台等。

1. 能提供不同方向旋轉的前庭刺激,配合速度的快慢,孩子要控制身體的平衡維持穩定,感受離心力的刺激感外,也學習如何避免飛出。

2. 依遊具不同,要坐著、站著或躺著進行遊戲,需要控制核心肌肉的穩定,或是使用手臂扣住、手掌抓緊扶手(把手),能促進肢體協調。

3. 他人(互助)旋轉的形式,讓使用者和協助者有更多參與及互動。

因為是半開放式的遊戲類型,孩子必須發揮創意,構思如何使用,例如走在旋轉盤上跑動、坐在旋轉台用雙腳轉動、趴著用手腳爬動等,能增進整體運動技巧和動態平衡能力。

盤爬網/架

劉潔萱攝

攀爬網、攀爬架、攀爬繩、攀爬(攀岩)牆等。

1. 主要挑戰兒童的動作計畫、肌耐力、肢體協調、空間感、深度距離等,進一步整合成未來的運動能力。

2. 緩斜坡、貼地的攀爬網,能促進幼齡兒童手臂、雙腳併用,整合視覺判斷可以攀爬的空間。

3. 固定距離的攀爬位置,有助兒童的肢體協調、視覺距離感、前庭平衡感,整合本體感覺來修正攀爬方式。

4. 不規律形狀的支撐物、不穩定的平面,或是錯綜複雜的動線,如垂直、斜向、倒退、鑽爬、懸吊等,能增進兒童的深度視覺、3D立體空間感、身體姿勢的多變、肌耐力的支撐,綜整所有的動作計畫能力,培養主動冒險的探索樂趣。

對於需要消耗體能的大孩子,豐富高度和變化性的攀爬系統,可以促進心肺耐力、手掌抓握、動態平衡等技巧。上下立體空間能讓大家眼神交流、促進共融,營造不同能力兒童的主動參與及互動。

跳樁/平衡木

特公盟提供

1. 透過踩踏移動、跳躍移動、走獨木橋等遊戲方式,可以刺激兒童的前庭系統和本體感覺,促進身體靜態/動態平衡、空間構思、動作計畫能力等。

2. 以跳樁為例,不同造型的平面,兒童需要用腳底感受各種施力點、運用不同雙腳肌肉來完成跳島,高矮遠近的距離感需要進一步結合視知覺和空間概念,思考如何移動身體、使用手腳。過程中特別需要提升大腦警醒程度、維持專注力和視覺動作的整合,才不會失去平衡或摔落。

就算兒童失去平衡也是很好的學習,因為能從經驗中學會如何改變身體姿勢、做出何種肢體反應才能保護自己。較幼齡或腳力不夠的孩子,在欄杆扶手或家長協助下,嘗試挑戰整個路線的移動,當孩子建立成功經驗後,勢必能帶來滿滿的成就感。

沙坑/沙桌 

黃建賓攝

1. 赤腳在沙坑踩踏,除了刺激足底觸覺,因為地面不平整,孩子必須要感受足弓或調整小肌肉的抓地力,這和未來的攀爬、跑步能力有關。用手抓取沙粒時,可以感受顆粒粗糙感,加水後停留在皮膚表面的黏著感,能豐富兒童觸覺感受。針對觸覺敏感的孩子,需要有不同材質的經驗感受,沙坑就是最佳的場域。

2. 徒手堆疊小土丘或城堡、用手指挖出道路或隧道、把玩具藏在沙堆裡、手掌壓平或整理土丘、扮家家酒等,可以強化兒童的手指精細動作和創造力。

3. 把身體或手腳埋在沙裡,透過沙堆的重量,提供本體覺刺激外,孩子能理解到自己的身體並沒有不見,而學到物體恆存的概念。

「Free play」是一種非結構、創造力、以兒童為主體的遊戲方式,沙坑遊戲就是其中代表。除了培養創造力外,還能促進兒童主動思考、選擇遊戲方式、發揮所有肢體的運用、操作工具、認識物理概念和朋友合作互動等,滿足孩子身心靈和社會的發展。

草皮/礫石

1. 有些遊戲區域會選擇自然/人工草皮、礫石等舖面,所提供的觸覺刺激有所不同,例如柔軟、顆粒、光滑等感受。觸覺敏感的孩子,也相當適合在草皮、礫石區進行遊戲。

2. 鋪面除了提供安全及緩衝,也可以當成遊戲平面。例如礫石區不同大小和材質的顆粒,可以用來玩堆疊、排圖形等建構式遊戲;在草皮區的走、跑、跳有不同的地面回饋,兒童需要調適自己的動作方式。

除了遊戲之外,也能讓都市孩子有機會認識和融入大自然,並有助認知和感官的開發,例如草的綠色、石頭的灰白色;石頭有橢圓形、細長形等。


作者簡介│曾威舜
台北榮總職能治療師

  • 什麼是特色公園?

    以滿足兒童遊戲的趣味性,兼顧其身體、心理、情緒及社交發展的需求為基底,融入在地特色、文化、原有地貌、天然環境或自然素材,形塑因地而異的非罐頭遊具遊戲場域。

  • 什麼是共融遊戲場?

    所有兒童不論是身心障礙兒童及一般身心能力的兒童皆能在遊戲場中找到滿足其身心發展需要的遊戲場,包括無障礙環境、挑戰刺激、周邊交通便利、寬敞等特色。

原文轉載自《親子天下》2018年3月1日

如果你都想為孩子緊貼住所有有關佢地健康,學業,成長歷程,親子關係🐾👪🌱
咁就快D嚟追蹤住我地親子資訊台www.facebook.com/Kidsnewscentralized/,一齊做個醒爸醒媽🙆🏻‍♂️🙋🏻

發表留言